
行業洞察 | AI販賣的焦慮,我們該買單嗎?
發布時間 : 2022-11-17 閱讀量 : 1108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在受歡迎程度和可訪問性方面都經歷了快速增長。隨著DALL-E、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等引擎刺激了AI生成的藝術品在在線平臺上的大量涌入。
此前,一位美國39歲游戲設計師,用AI繪圖工具Midjourney創作了一張畫作,名為《太空歌劇院》,竟獲得了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藝術比賽第一名。成績一經公布便引起廣泛熱議,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后續作者表示這并非完全由AI生成,自己也融入了眾多idea,是精心“調制”下產出的作品。
圖片來源 https://www.nytimes.com/2022/09/02/technology/ai-artificial-intelligence-artists.html
其實,圖像合成模型通常在其訓練數據中包含受版權保護的圖像,其中包括從網絡上抓取的大量照片和藝術品,但是通常未經任何藝術家同意。此次事件過后,不少創作者明確的在自媒體中表示,禁止使用自己的作品投入AI模型中訓練。
因此,某些數字平臺,如Getty Images、InkBlot Art、Fur Affinity和Newgrounds已經宣布完全禁止 AI 生成的內容,為了保持他們的網站能夠專注于人類創造的藝術。
但不可否認的是,AI已經在不斷“入侵”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AI幾秒就可以完成人類數小時、數年的努力,確實不得不讓人感到“蕉綠”。
數字虛擬人
需要豐富想象力的藝術行業都被AI“染指”,AI在其他行業更是大行其道。現在最火爆的虛擬人賽道,幾乎觸及各行業。
虛擬數字人是優惠活動大廳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Computer Graphic)創造出與人類形象接近的數字化形象,由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計算機手段創造和完成,并具有多重人類特征(外貌特征、語言交互能力、表演能力等)和身份ID設定。
Sidus Studio-X 開發的韓國第一位虛擬偶像“Rozy”
目前,不少知名品牌已經開始在廣告活動中啟用虛擬偶像,與虛擬偶像簽訂長期協議。包括迪奧(Dior)、巴黎世家(Balenciaga)、普拉達(Prada)等品牌開始出現在虛擬偶像的社交賬戶中。此外,一些傳統經紀模特公司也開始試水虛擬偶像業務,如樂華娛樂旗下的虛擬偶像女團A-SOUL等,優惠活動大廳通過拓展自身業務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更好的搶占市場先機。
人形機器人
除了這些虛擬的數字打工人,人形機器人也頻頻活躍于大眾視野中。除了小米“鐵大”,特斯拉Tesla Bot,在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中,人形機器人變身“流量明星”新場景越來越多。除了靈巧跳躍的機器狗、難辨真假的仿生機器人、還有形態多樣的醫療機器人。
最為亮眼的還是腔鏡手術機器人,作為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圖邁的上市,將打破此前由美國直覺外科公司生產的“達芬奇”在國內市場一家獨大的格局。此外,還有手術機器人、按摩機器人、核酸機器人各顯神通,讓人不禁感慨,未來眾多的高精專產業中,都將有機器人大展身手之地。
從娛樂界到直播界、再到游戲界,從央視播報員再到各大電商客服,我們無時無刻在感受AI帶給各行業的福利和沖擊。
面對這些沖擊,我們一方面感慨科技帶來的便捷,一方面又有很多擔憂和焦慮,AI是否會在下一個時刻取代我們所處的崗位,我們是否會被這個時代拋棄和遺忘?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但時代趨勢從來不以個人意志所轉移,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和成長,成為能夠駕馭機器人的人,這也是不被AI取代的關鍵。